
Noong 1942,isang sulat -kamay na sulat ang naglakbay sa digmaan:
“我的心就像我的兄弟李健一样……当我得知老人被遗弃在他的故都时,我感到震惊……”
“抗战时期,如果匡能吃苦,坚守岗位,就可以为国家争光。”
写这封信的李乃吉和收到这封信的那志良都是紫禁城里的人。
那志良的父亲在北京去世时,他本人正在四川峨眉,守护着紫禁城动人的文化遗产。
这封一百多字的信,让故宫居民徐万灵读完后流下了眼泪。
这只是故宫无数守护故事之一。
自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关怀”始终贯穿其中。战乱之年,大量文物被护送四处躲避枪林弹雨: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米并迁往十多个省份。紫禁城的人们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宝藏。
如今,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举办的展览也以“保护”为关键词。
唐代韩滉的名作《五牛图》是本次展览的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一百年前,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所有生命都被毁灭,人被倒挂,“五牛像”也消失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在香港市场。当消息传回后,新一届中国政府肯定派出团队前往香港,国宝也被修复了。
当时的“五牛图”伤痕累累,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洞。经过故宫专家八个月的艰难修复,这幅名画“失而复得”覆盖、损坏、修复”,终于重获辉煌。
“我认为博物馆的极限是组织好展览,否则它只是一个仓库。”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说。紫禁城里的人们不仅保护文化遗存,也在思考如何让其被看到和理解。
从1925年紫禁城开城路线图,到南下期间的多次文物展览,图威尔呈现的都是以“紫禁城研究”为基础的文化作品——故宫人始终在思考如何让文化作品讲述更多动人的故事。
当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冯仲连的临摹作品一起展出时,绘画艺术的鲜活遗产清晰可见;当春秋时节的莲鹤方壶与清代的金瓯永古杯相得益彰时,续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也没有展现在观众面前。
《我们的故宫》第五集带你走进故宫“百年守护”展览。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数百件重要文物,还有一个巴宁、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情怀。
版权所有“我们的紫禁城”。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新华社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