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911世纪注入时代脉搏:博物馆的“破圈”之道
进入新时代,像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从“冷门之地”转变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成为人们“承载历史、文化感”的重要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对此,随着数字化转型、文旅融合、公众参与的不断深入,我国博物馆产业走上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之路。
1911革命博物馆作为楚区独特的革命风格和特色,坐落在“右翼之龙”——武汉市中心。它不仅是革命历史的纪念地,也是革命历史的文化空间与历史对话,启迪未来。在这里,革命历史如何穿透时空,映照在当代人们的心中?答案就在于“破圈”的深刻实践,为辛亥世纪的历史注入不断演变的时代脉搏。
技术赋能打破了物理和叙事的围墙,让历史从“宫殿”走向“现场”。传统博物馆的单向叙事将文物局限于展柜,难以真正与公众互动。 1911革命博物馆利用尖端技术让文化群体“联合”,让历史再次“呼吸”。从馆内多媒体场景室的沉浸式造景,到在线VR展厅的全景体验,再到XR沉浸式大型作品《游汉阳兵工厂》的深度互动,充满科技感的互动体验技术正在重新配置革命历史的当代存在。更深层次上,构建数字化赋能的沉浸式博物馆生态系统已成为必然。由此,我们可以依托AR、VR、AI技术,设计一条贯穿武汉三镇的“新海新海迹”数字文化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在手机上激活这座城市的辛亥记忆地图——行走在武昌江滩,AR还原革命军队忙碌的场景;当走在彭柳阳路时,手机上弹出了“三烈士”的英雄事迹。这样一种孤立的历史叙事,可以深度融入武汉的城市肌理,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
跨界链接打破了功能与价值之间的界限,将场所从“地标”变成了“平台”。新纪元博物馆不仅应该成为游客打卡的地标,更应该成为汇聚资源的“平台”资源,激发创造力,碰撞思想。 1911革命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的多种路径,积极推动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武汉大学联合成立“全国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统筹1911辛亥革命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串珠连环”建设1911第一次起义文化旅游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牵头建立1911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联盟跨区域联动,连接武汉、广州、南京等地,形成了反映全国的合作网络。另外,未来我们还可以加强跨境与文艺团体、时尚品牌、时尚机构等合作,让辛海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潜移默化地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共识的建立。
枝叶的关系打破了历史与情感的隔阂,让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历史的宏大叙事只有与个体情感产生共鸣,才能焕发持久而深刻的力量。博物馆“破圈”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们心中的共鸣。 1911革命博物馆致力于打造“辛亥革命”品牌,推动历史叙事从“物”到“人”的转变,开展了一系列“以心为中心”的实践:针对市民游客推出“博物馆奇迹之夜”夜游活动; “首义轻志愿者”等活动品牌培育此外,还可以开展青年志愿者讲解、主题学习课程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成为“首义精神”的传播者,实现精神的代际传承。同时,鼓励公民分享家庭记忆,提供本土历史资料,将个人和家族历史融入国家叙事,让公众成为历史的共同作者,成为历史的共同创造者。 “敢为人先”的正气精神,可以成为贯通古今、感动人心的时代有力声音。
走大道,就是天下为公。 1911博物馆革命的“破圈”实践,最终将在当代重温革命历史。孙中山先生的座右铭“望君以德为先”“复兴中华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是今天激励我们的号角。只有不断破圈,让首义精神在新时代得到理解、认可和传承,这个时代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