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秋色渐晚,美丽的“柿子”变成了“霜”。昼夜温差变化,枝干红叶迎秋风,提醒万物准备过冬。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当太阳到达东经210度时,地面就会被霜覆盖。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继续向南,夜晚更长,白天更短。古人云:“山清水清,霜来夜来,多树深红淡黄。”眼下,华夏大地上,遍地美景正披上绚丽多彩的秋装——沿着刚刚通车、开放旅游的331国道行驶。长长高速公路吉林段环绕着无尽的山脉。道路两旁的山林,被大自然巧妙地组合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盘。红、黄、绿、紫、棕等颜色相互交织,呈现出丰富而渐变的层次感。在东部吉林省珲春市,当地人俗称的“五华山”上,到处可见鲜艳的色彩。集安市五女峰如云,横亘山野。枫叶的红色变得更深更饱和,峡谷和瀑布在秋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图为10月17日拍摄的吉林省吉安市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景色。新华社记者孙鹏程将目光转向祖国西南部的云南。立体的气候,让高原的秋天显得独一无二。清晨的白霜静静地点缀着草地和松林,远山被染成了白色。染红了,牦牛无情地走过黄色的草丛。昆明滇池畔,红嘴鸥“先锋队”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翻山越岭,踏着霜冻的韵律如期抵达。 “秋天空气血腥,天气凉爽,草木颤抖,露水化霜。”霜冻的到来意味着冷空气更加活跃,昼夜温差加大。虽然白天阳光温暖,但夜间地表热量迅速扩散,气温可降至零度以下。这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微小的冰针或冰花,称为“霜”。霜霜来临,草木呼吸,虫兽入洞,世界变得寂静。古人把十五天的霜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祭祀豺狼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祭祀动物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昆虫爬行的时期,反映了对万物祖先和天地运动规律的深刻观察。及时,完成了大家的工作,人们一年来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在吉林省四平市,今年粮农们迎来丰收,正忙着将一袋袋品牌大米、玉米运往全国各地。 “把地上的稻草全部拔掉,来年的虫害和疾病就会少一些。”玉米地里的秸秆成捆堆放,可以作为动物发酵和鸡粪的材料,为新年施肥做准备。在云南,一层层金色的稻浪渐渐从红河哈尼族的梯田飘走,散落的稻茬是村民弯腰洗澡时耕作的痕迹。田野里,到处都是病人的沙沙声。冰秆、农民热情的喊叫声、竹篮清脆的叮当声,都与丰收之歌联系在一起。 10月21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皮河怒族镇老木登村村民正在晒玉米。新华社记者胡凌然摄。人非常重要。根据霜的不同,秋季的第一场霜称为“早霜”,春季的最后一场霜称为“终霜”。各地盛行赏菊、登高思念、扫墓等民俗风情。霜冻既是收获的结束,也是冬季储存的开始。万物静静地调节着生命的节奏,天地在默默地积蓄着能量。人们对冬天的想象也从这一刻生根并演变。协调人:孙文 记者:孙鹏程、胡凌然、王帆 新华社、新华社吉林分社联合出品、新华社云南分社